海岛旅游主题网站,13年专注海岛自由行预订,即使不在七彩预订也会使用到的专业网站!
七彩公告-马尔代夫登革热防治大全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是一种很古老的传染病。由于马尔代夫蜜月在国内的兴盛,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这些热带地区也备受关注。了解登革热常识和防控措施,安心出行。

登革热基本常识
    登革热病毒概述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是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病原体,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超过一亿人受感染,25亿以上的人受到威胁,登革病毒的传播现已经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高达50%的感染者会死亡。这种疾病最初发生在热带地区,通常大多是发生在这些地区的雨季,这种环境下极易滋生大量携带病毒的蚊子。传染病的爆发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登革热出血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收到大约500 000份登革热病例的报告,全球每年发生5,000万到1亿例登革热,更有24.5亿人受到感染的威胁。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死亡率大约为5%,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中。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病因:(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二)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三)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症状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二、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

三、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检查:(一)血象: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最低。(二)血清学检查: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三)病毒分类:采用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70%。

治疗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二、对症治疗:(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二)维持水电平衡。(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监测传染病之一,各国境卫生检疫所应当及时掌握国内外疫情,加强对来自疫区的入境人员和由国内疫区出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集装箱应加强卫生监督,必要时实施灭蚊等卫生处理。

    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新发疫点的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天。隔离室应有防蚊设施,如纱窗、纱门、蚊帐,没有防蚊设施者应在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成蚊。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卫生部门要派出医疗队划片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减少远途就医,防止扩散和降低病死率。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发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尤其要作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在灭蚊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蚊媒孳生地。在流行区尽量减少集会。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和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

    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年国内外防治工作的经验,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爆发流行时,使用杀虫剂杀灭室内外成蚊是必需的和紧急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可以使用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进行超低容量或热雾喷雾,杀灭孳生地周围的成蚊。室内可以采用合适的杀虫剂剂型,如纸烟剂、块烟剂熏杀成蚊或喷洒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需要到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可用蚊虫驱避剂涂抹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洒在衣领、袜子等处防止蚊虫的叮咬。

针刺损伤可传播登革热
    人们一向认为,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现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虽然从理论上说来,它与多数传染病一样,通过医疗环境交叉传播登革热应当是可能的,但一直未见此类事件发生。法国贝桑松市一家医院首次报告了该院收治的一名旅游归来的病人将登革热传给了为他服务的一名护士。

    旅游归来的病人为一位26岁妇女,因头痛、发热和右髋部严重疼痛而求治。入院后健康状况良好的护士为其采血,在采血中不慎被血污染的针头损伤。8天后,这位从未到欧洲以外地区旅游的护士,出现寒战、头痛、广泛性肌痛、发热和厌食,随后出现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弥漫性疹子,伴夜间手足瘙痒。于是作了血清学试验,查出为登革热2型IgM阳性,确诊为登革热。在追查这位护士的登革热感染来源时,才发现她所护理的旅游归来的病人亦为登革热2型IgM阳性。20天内两人均复原,无出血并发症。

    登革热基本上是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而登革热及其传播媒介(伊蚊)在欧洲并不存在,该护士又从未离开过欧洲,所以她唯一可能的传染来源就是针刺损伤,致使登革热病毒进入护士的血流而感染。这一事例再次告诫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严防乙型肝炎、两型肝炎、疟疾、艾滋病乃至登革热等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登革热“热”到何时
    “十一”将至,许多人正为旅游筹划着,然而来之于泰国和南亚地区的消息却为那些准备去那儿旅游的人的泼了一盆冷水:泰国今年以来已有20400人感染登革热,死亡人数共计43人,比去年同期增加八倍!据柬埔寨国家疟疾病中心发表的报告说,截至6月第一周,在柬埔寨的班迭棉吉、菩萨和磅清扬3省就发现登革热患者800多人,已有85人死亡。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广泛流行。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习性是在白天叮人,晚上休息,专门爱在净水中产卵,因而饮用生水的人容易被传染上登革热。这种病发作起来关节处痛如骨碎,所以又叫“碎骨热”。登革热临床上分轻型、典型和重型。轻型登革热并不可怕,病死率为3/10000,重型登革热(特别是并发脑膜炎病例)却是一个恐怖的杀手,病死率达90%以上。其潜伏期一般为3~15天。感染登革热的症状首先是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和眼球后痛,同时伴有背部、骨、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部分病例发热于第3-5日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其次是出现皮疹,早期有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于病程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大部分不脱屑。

    登革热的第三种症状是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皮下出血点、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腹腔出血等。重型登革热可在上述表现基础上突然加重,出现脑膜炎、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等病危笃征象。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登革热病于1823年起源于西非,1953年在亚洲的菲律宾首次发现登革热病例,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传入美洲和拉丁美洲。这种病多发生于夏秋季,患者多数为青壮年。6岁到14岁的青少年最容易感染登革热病,死亡率也最高。在世界上登革热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据记载,于20世纪40年代本病曾传入我国上海、福建、汉口、广东等地,并发生流行。1978年本病在广东省佛山市发生流行,近十年来疫情在广东、海南省 迅速蔓延,波及广西,全国累计病例60多万例。

    泰国公共卫生部传染病防治局局长宋松指出,今年登革热病菌是罕见的菌类,大多数病人的免疫系统未有接触过这种病菌。这位卫生官员强调,今年泰国提早进入雨季,气温比往年高,非常适宜蚊虫滋长,导致携带登革热的菌蚊子快速增长。 

    世界卫生组织和柬埔寨国家疟疾病中心的专家预测,今年将是柬埔寨登革热发病率较高的一年。登革热病通常每3年会在柬埔寨大规模发生一次,上一次是在1998年,全国共发现登革热患者1.6万余人,其中死亡475人。

    去年9月中旬,登革热犹如恶魔一样降临拉美大地。登革热首先将魔爪伸向中美洲的萨尔瓦多,来势凶猛,几天内就有近3000人受到感染,其中500多人病危,几十人死亡。到目前为止,除智利、乌拉圭和加拿大外,包括美国在内的美洲各国都已发现登革热病患者,而拉美国家情况较为严重,感染人数超过100万。危地马拉的形势较为严重,几天之内就有27人死亡。

    今年秘鲁北部的皮乌拉和拉利伯塔德两省又一次爆发登革热,目前已发现1680人染上此病,其中至少有3人死亡。据秘鲁卫生部有关负责人珀西·米纳娅介绍说,上述登革热患者是在1.4万有登革热病症状的人中被确诊的。他说,此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便很快会蔓延到其它地区。目前,秘政府正在组织杀虫剂的喷洒工作,铲除传播登革热的伊蚊的孳生地,以及加强对公民进行防止登革热知识的宣传工作等。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二)传播媒介 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四)流行特征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2.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

    3.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登革热检查诊断
感冒与登革热的区别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诊断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
    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凡在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在流行季节有突然起病、发热、剧烈肌肉、骨关节痛、颜面潮红、相对缓脉、浅表淋巴结肿大、热后两天出现皮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者,应考虑为登革热。早期面部及四肢出现明显瘀点或瘀斑,束臂试验阳性并迅速出现休克,有明显出血者对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为确诊的主要依据。以往未患过B组病毒疾病,血清学试验抗体效价较高,血凝抑制试验〉1∶640,补体结合试验〉1∶32,或恢复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均有助于诊断。

  【辅助检查】

  (一)一般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 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多,后者见于严重病例及有继发感染者,一般在1万/mm3以上。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万/mm3以下。

  2、尿常规 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二)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型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取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以血凝抑制试验的灵敏性较高,而以补结合试验最具特异性。恢复期单份标本补体结合抗体效价达到1∶32以上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效价递升4倍以上可确诊。

  (四)其他 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紊乱,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并数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现。

  【鉴别诊断】

  登革热需与流行性感冒,黄热病,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疟疾、伤寒、麻疹、猩红热,药效等鉴别。登革出血热需与流行性出血热、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病等相区别。基孔肯雅(Chikungunya)病毒属于虫媒A组病毒,可引起登革热样临床表现,但病情一般较轻,鉴别主要有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其长短与侵入的病毒量有一定关系。

  (一) 登革热 典型病程可分为侵袭期、缓解期和出疹期。

  1、侵袭期(发热期) 多数患者起病急骤,少数病人可有短暂的前驱症状如头痛、背痛、疲倦、食欲不振等。热度迅速上升至39℃以上,伴畏寒、严重头痛,以及背痛,肌肉关节疼痛(均极剧烈,因此本病曾有“断骨热”之称),眼眶痛,眼球后痛(转动眼球时尤甚)等。颜面和眼结膜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脾将触及、质软、肝也有肿大。甚至症状尚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胃纳不佳等,腹泻和便秘均有所见。可有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在起病24~48小时内出现一过性全身钟尖样细小斑疹,主要见于四肢的肘、膝及面部,压之退色。本期持续约2~4日。

  2、缓解期 多数出现于第4病日,本期约1~2日。一般症状减轻,体温也降至正常。但各次流行情况可有很大差别,多数病例并无缓解期、发热持续无下降趋势。

  3、出疹期 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或先发生于躯干及腹部,渐次延至颈和四肢,部分病人面部出疹。皮疹相当明显,多数呈麻疹样,少数呈猩红热样,或介于两者之间;稍有搔痒,压之退色。体温已下降者此时又下上升,呈马鞍型热,全身症状也随之加重。第二次发热可较第一次为高,常骤然下降。皮疹于1~5日(平均3日)内消失,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但也有体温下降后皮疹反见明显者。

  也有在发热最后一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瘀斑,加压时不退色;1~3日内消退,并短暂遗留棕色斑。

  相对缓脉在本期相当明显。重症患者可有出血倾向如鼻衄、瘀点、胃肠道出血等。

  整个病程约5~7日。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和抑郁,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二) 登革出血热 本病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休克期和恢复期。

  1、发热期 本期的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头痛、呕吐、腹泻等。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也有起病较慢而有2~4日的前驱症状如低热,头痛,恶心、厌食等。颜面潮红,咽部充血伴干咳。瘀点出现于第2~3病日,常见于面部前额或四肢远端,斑丘疹少见。束臂试验在瘀点出现前即呈阳性。可伴有严重腹痛及腹部有压痛。

  2、休克期 严重患者常突然出现休克,常发生于第4病日(2~5病日),持续12~24小时。出现烦躁不安,四肢厥冷、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细弱,部分病人出现胃肠道大出血,皮肤大片瘀斑等,偶有昏迷。少数病人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脑水肿、颅内出血等。

  2、恢复期 经及时抢救,患者可于休克、出血控制后1~2天好转,恢复迅速而完全,无软弱或抑郁现象。偶有心动过缓、过早搏动等。

登革热治疗方法
登革热的防治
    引起剧烈关节疼痛因而又称“断骨热”的登革热,1995年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流行:14万人得病,38人死亡。据“疾病控制中心”报道,登革热多年来不断恶化,失去控制,主要由于过去25年间忽略了关于灭蚊(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的治本方案;而人口剧增的拉丁美洲,给水设施和环境卫生又往往跟不上,已沦为这些伊蚊的理想滋生地。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估计,全球将有25亿人可能受到登革热侵袭。6~10月为高发季节,潜伏期为5~8天。

 病毒一潜入人体血液,就开始在白细胞内进行复制,乃至消灭白细胞。人体反应为突发呕吐、发热、厌食、极度疲乏与剧痛(头痛、眼球痛、四肢痛、关节痛尤以腰骶关节为重)。但在多数病例中,这种急性症状于1周以内便消退了,真正的险情却随后出现。1~2天后再发热,呈双峰或马鞍热型。病程的3~5天出皮疹,先在胸腹部,后蔓延到四肢,为斑丘疹、猩红热样疹、麻疹样疹,压之退色,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另一不同临床型的登革出血热伴有明显的出血及休克等危重症象,起病较慢,发病2~4天后突然加重,病死率较高。

 登革热病毒存在几种类型,接触其中之一并不会获得对另几种的免疫力。事实上,免疫系统竟然使继发感染得以步步进逼。原来,身体最初遭病毒的另一类型侵犯时,上述抗体不能杀死此病毒,仍旧与之依附。同时,这些抗体还附着在白细胞上,从而便于此病毒进入白细胞。已受感染的细胞解体之际,即释放一种可向血管发“漏液信号”的分子。随着白细胞的死亡数量增多,血管相应漏液过多以致血压急剧下降。如果而不到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致命性休克。

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治疗措施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无特效疗法,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恢复期时不宜过早活动,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食物应富于营养并容易消化。高热病人可酌情静脉输液,每日1000~1500ml,但需注意防止输液反应,有输液反应时,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登革出血热有休克、出血等严重症状,需积极处理。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首次液体300~500ml,应快速静脉输入,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上消化道出血者,可服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甲氰咪胍等,严重者可用冰盐水或去甲肾上腺素稀释后灌胃。对子宫出血者,可用宫缩剂。有脑水肿者用20%革露醇250ml和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抽搐者可用安定缓慢静脉注射。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价值,意见尚不一致。

©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七彩假期马尔代夫旅游网,是面向全国的马尔代夫代理机构,我们与马尔代夫旅游局、马尔代夫度假酒店以及各大航空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中国游客提供及时、全面、权威的马尔代夫旅游攻略;热忱的马尔代夫咨询服务;专业的马尔代夫酒店预订服务。



全站搜索

马尔代夫旅游攻略

马尔代夫天气

°

多云

湿度: 74%

风速: 5m/s

星期六 多云 H 30 • L 29
星期六 多云 H 30 • L 29
星期六 多云 H 30 • L 29

在线咨询